
4月23日下午,传媒与艺术学院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与保护科研团队在文科楼120室举办了一场主题为“从文化符号到消费符号:非遗文创的市场逻辑”的学术报告。团队负责人徐子涵副教授担任主讲。活动由王克祥教授主持,副院长陈媛媛副教授、科研团队骨干教师及研究生、本科生代表二十余人到场参与。
徐子涵副教授指出,非遗文化正在突破“博物馆式”的静态呈现,日益以文创形态跃入当代消费语境,展开文化符号与消费符号之间的深度对话。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双重背景下,传统技艺中的纹样、工艺与仪式等文化元素被重新解构、设计再造,并借助媒介传播与市场运作逐步嵌入现代消费链条。非遗文创的市场逻辑,正是文化符号向消费符号转化的过程,是对文化本真性与当代价值之间关系的深度重构。在研讨环节,多位教师与研究生、本科生代表从市场机制、消费心理、设计策略等多个维度展开交流,围绕非遗文创的创作实践、消费群体及传承创新路径等议题深入探讨,现场气氛热烈、思想交锋精彩纷呈。
本场学术报告为非遗文创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打开了思路,是对新时代背景下拓展非遗文创活化路径的一次深入探索与有益尝试。未来,非遗文创将在保持文化本体精神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对接现代审美与消费需求,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撰稿:吴雨涵、王胜远 审核:戴兆骏、袁潇